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1:5万珠江口内伶仃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项目通过评审,获优秀级。这是我国完成的首幅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填补了我国大比例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空白,将为下一步系统开展此项调查提供示范,并为这一区域海洋开发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服务。
珠江口内伶仃洋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是广东省最大的出海口。2012年,在中国地调局的统一部署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启动了1:5万珠江口内伶仃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实施4年来,项目团队利用遥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海流观测和海水取样等多种调查手段,查明了区内各类基础地质信息,并开展断裂特征和浅层气等关键地质问题研究,完成了调查总报告编写,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和地质构造图等基础性图件3幅,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图等辅助性和应用性图件11幅,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一是首次开展海陆联合调查,全面提高了调查区研究程度。项目开展了海陆联合调查,进行了海陆地层对比研究,理顺了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建立了第四纪地层格架;划分了调查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类型,总结了沉积环境演变历史,反演了调查区气候变化,较大地提高了调查区研究程度。调查表明,近几十年来,受航道开挖、港口建设、筑堤围垦和海砂开采的影响,调查区海底地形变化较大,已从过去的“三滩两槽”演化为“四滩三槽”的格局,现仍不断淤浅、萎缩。区内地质灾害类型种类多,分布范围广泛密集,直接或间接危害较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污染严重,水质等级评价为重污染级。
二是开展了海陆断裂等研究,可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项目对海底稳定性和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已在珠江口内伶仃洋区内识别出45个断点,查明15条海域实测断层。调查发现,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广、埋深浅、含气量及气压较低,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相对较小。划分出5个海域工程地质区和2个陆域工程地质区,并指出Ⅰ区西滩浅水区总体的海底稳定性相对较差。
三是系统开展海砂资源调查评估,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资源。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重力取样、地质钻探资料,圈定出区内10个砂体赋存区,计算评估其海砂资源量为306亿吨。
四是进行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为发展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依据。在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软土分布、水动力条件、海水入侵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对全区进行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区内陆域及岛屿附近主要为工程建设优良区,沿岸地区以中等为主,而海域因灾害地质因素分布较多、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及软土分布较厚等,整体工程建设适宜性相对较差。